历史沿革
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成立。1955年,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和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合署办公。1955年,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创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校园环境图(12张)1957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分校办学。1958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中专部,原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改建为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1960年,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更名为内蒙古教师进修学校。1961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内蒙古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仍称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1962年,内蒙古教师进修学校并入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1981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中专部,原内蒙古教师进修学校)改建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1981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内蒙古教师进修学校再次分立,师范类专业独立建校,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5月,学校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基地1个、国家民委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机构6个。[4-5]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基地(1个):蒙古语文基地国家民委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研究中心(3个):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语言与翻译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6个):蒙古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所、草原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电化教育中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3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核心期刊33篇),出版专著9部;学院共组织申报了14类院外各综合教学楼级各类科研课题,申请总数达到133项,成功立项27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25项),立项率达到20.3%,共获得223.5万科研经费;同时,实现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零的突破。此外,《哈撒儿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比较研究》等四部成果专著已出版发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等7部教材也已纳入全国大中专蒙古文教材出版计划。
学术资源
图书馆截止到2010年5月,图书馆有纸质图书68万册,电子图书18.37万册,期刊1300余种,电子阅览室和图书检索系统完善。学术期刊学院学报《蒙古学研究》于2012年7月被评为“民族地区优秀期刊”;特色栏目“社会语言学”被评为“民族地区学报(期刊)优秀栏目”。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止到2010年5月,学院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传媒系、教育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管理系、经济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环境工程系和马列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基本涵盖了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截止到2010年5月,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日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税收学、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音乐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表演、水质科学与技术等29个。
学科建设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汉翻译)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0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552人,其中专任教师37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5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师生活动图(20张)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99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39%;中级职称141人,占专任教师的38%;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0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1%。专任教师中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全区意识形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及荣获“草原英才”称号共15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2人。自治区教学团队(2个):汉蒙翻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新闻学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6个):播音与主持、新闻采访与制作、美术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会计、语文教育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1门):汉蒙翻译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头琴、汉蒙翻译基础、中国画、领导科学、新闻学概论、电视节目制作基础、汉蒙翻译基础(优质精品课程)、环境学、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传统
社团组织学院有学生会社团部、礼仪队、苏尼尔艺术团、街舞社、hiphop社团、爱心社、义工协会、跆拳道协会、社会实践社、魔方协会、shoume动漫社、环保协会、演讲社、box+话剧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学院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巡礼节等大型系列活动。举办校内"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
学院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孙国权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格日乐图 |
党委副书记 | 胡春梅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苏雅勒其其格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阿拉坦仓,贺希格吉雅 |
参考资料来源:[10-12]
知名校友
夏日,1967年毕业,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伏来旺,1973年毕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乃登,1958年毕业,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阿云嘎,1968年毕业,作家,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博·格日乐图,1957年毕业,内蒙古大学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莫·阿斯尔,1953年毕业,国家一级作家;阿拉腾奥勒,1962年毕业,国家一级作曲家,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呼格吉勒图,1976年毕业,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阿尔泰,1975年毕业,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满都乎,1955年毕业,内蒙古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敖力玛,1958年毕业,内蒙古民航局一级飞行员;宝山,1968年毕业,著名蒙古文书法家,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拉希扎布,1957年毕业,作家,锡盟政协副主席;巴雅斯古楞,1959年毕业,新华社主任记者;宝音贺希格,1957年毕业,内蒙古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白音那,1959年毕业,内蒙古文联作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布和,1955年毕业,内蒙古大学蒙学院教授,“蒙古语族语言”学家,硕士生导师;乌·那仁巴图,1958年毕业,语言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玛希毕力格,1968年毕业,内蒙古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特·额勒恒格,作家,锡盟文联主席;贺希格陶高,1975年毕业,女诗人,《花的原野》杂志副总编;乌雅岱,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明堂(白音查干),1960年毕业,儿童文学作家,民族高专副教授;巴·孟和,1960年毕业,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龙梅(草原英雄小姐妹),1975年毕业,包头市东河区政协主席;宝音满达胡,1964年毕业,博士,硕士生导师,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哈斯劳,1993年毕业,奥运会金牌得主,鄂尔多斯市体委;千龙山,1985年毕业,抗洪英雄,霍林河市民委副主任。
以前下班的时候常经过那里 还不错 上次招聘会就开在里面 不错 人很多 不过招的都要本科生 投了简历 可是没回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