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三十六中位于锡林南路与新建西街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它的前身是呼市第二毛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建校初期是完全中学,1979年改制为呼市三十六中,1986年取消高中成为初级中学。三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历任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呼市三十六中从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回顾我校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创建—发展—腾飞”三个阶段。
一、 创建(1972年—1978年)
第二毛纺厂子弟中学创办于1972年,学生来源主要是毛纺厂职工子弟,创办之初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学校领导本着“勤、朴、肃、睦”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步入正常运作的轨道,“勤”要求学生勤学立志,以勤为立身之本,“朴”要求学生朴实、敦厚、艰苦奋斗,“肃”要求学生严肃认真,遵守校规、校纪,“睦”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建校之初的学子就是在这样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二、 发展(1979年—1999年)
经呼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1979年第二毛纺厂子弟中学改名为呼市第三十六中学。在市教育局领导的扶持下,我校不断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维修教学楼,硬化操场,添置图书,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购置实验仪器,增设体育设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领导群策群力,调整领导班子,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当时高中班8个,初中班17个,学生人数1987人,教职工130名。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毕业生,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稳定的前提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 腾飞(2000年—2009年)
2000年,呼市重新划分行政区域,36中划入赛罕区,隶属赛罕区教育局。同年九月,我们充实了一部分师资力量,迎来了第一批随机派位的学生,在新一任领导班子带领下,我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如今学校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有28个多媒体教室,2个多功能微机教室,4个功能齐全的理化实验室,学校所有办公室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办公,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2000年以来,涌现出了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共30人,各级教学大赛中获奖共28人,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成绩斐然,多次捧回国家级、区级、市级获奖奖牌,中考成绩突出,2003年我校毕业生徐钰荣获中考状元。
奋进中的呼市三十六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今后我校将秉承“乐学弘毅、至精至善”的校训,走科学发展之路,以高效、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成具有特色的呼市一流学校。
经常和老公来散步聊天复习功课,校区绿树成荫,几大湖畔风景怡人,适合散步小休、教学楼都是挺不错的,部分教室有空调,有时候占座现象比较严重。
以前来看学校校队的篮球赛的时候来过一次,位置不错,就是喜欢安静的就一般了。,晚上灯光开的很显眼